臨沂戲?。毫賾?/h1>
后臺-系統設置-擴展變量-手機廣告位-內容正文底部 |
大型新編柳琴戲《王祥臥魚》劇照
臨沂的戲曲文化十分豐富,京劇、呂劇、豫劇、山東梆子、皮影戲等劇種在這里也比較流行,最重要的地方戲是柳琴戲、弦子戲,還有一些具有縣域性的獨特劇種,如費縣的“靠山梆子”。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臨沂柳琴戲。
柳琴戲。俗稱“拉魂腔”,因其唱腔曲調優美動聽,足以攝人魂魄。也稱“肘鼓子”或“咒鼓子”,本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而得名。清代乾隆年間起源于臨沂、郯城一帶,流布于魯南、蘇北、皖北、豫東北廣大地區,是山東省較有影響的地方戲曲劇種。柳琴戲的名稱,系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,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柳葉琴故被定名為“柳琴戲”。
柳琴戲聲腔音樂主要來源于曾經在臨沂地區廣泛流傳的“肘鼓子”(周姑子、姑娘腔、姐兒扭)、柳子戲、花鼓和民歌小調。聲腔風格獨特,以豐富多彩的雀腔,別致的拖腔區別于其他劇種。女腔委婉華美, 拖腔作小七度 (65) 跳進,俏麗悠揚,優美動聽。男腔樸實渾厚,拖腔多為同度(55)或二度(65)進行,質樸無華。表演藝術的形成,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、由粗疏到完備的過程,即從開始的自彈自唱“唱門子”,到二人對唱的“對子戲”,再到二人扮演眾多人物的“抹帽子戲”,最后發展為“七忙八不忙,九人看戲房,十人成大班”的戲班。早期藝人多走村串鄉,趕集撂地攤,稱為“跑坡”、“盤凳子”。20世紀30年代,進入徐州、濟南、臨沂、郯城、滕縣等地演出,開始吸收、借鑒京劇及其他地方戲的表演藝術、音樂伴奏,逐漸完善了行當,文武場面。行當名稱比較獨特,分為大生(老生)、老拐(彩旦)、勾腳(丑)、二腳梁子(青衣兼演花旦)、老頭(老旦)、二頭(青衣)、毛腿子(花臉)、奸白臉(白面)等。表演起初比較隨意,后來在京劇影響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,如旦角的“四臺角” 、 “旋風式”、“剪子股”、“金蟬脫殼”、“整鬢”、“提褲”、“提領”、“燕子拔泥”、“單展翅”、“雙展翅”,丑角的“仙鶴走”、“老漢走”、“鴨子扭”、“抽梁換柱”、“老龜扒沙”、“老龜脫殼”、“窟窿拔蛇”、“顛腳步”等。傳統劇目有200多種,有一生一旦一丑的“三小戲”,也有大戲和連臺本戲。內容以歷史故事、生活、愛情故事為主??煞譃?ldquo;清官戲”、“楊家將戲”、“薛家將戲”、“明代戲”、“愛情婚姻戲”、“生活故事戲”、“連臺本戲”等類別。劇本文詞通俗生動,多俚俗語言。此外,還有近200個用“八句子”(娃娃)等曲調演唱的“篇子”,或講說一個道理,或敘述一個故事,幾與曲藝段子相似,如《孟姜女哭長城》、《走娘家》、《懶老婆》 、《勸夫》、《訪友》等。柳琴戲藝人在舊社會地位很低,倍受當權者歧視,官府常以“淫詞小曲,有傷風化”為由加以禁絕。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把各地流散藝人集中起來,先后在臨沂、蒼山、郯城建立起職業劇團,配置了編劇、導演、音樂、舞美等專業人員,從此,柳琴戲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。至1994年,全區有職業劇團3個,長年在農村演出,很受歡迎。業余劇團演出也十分活躍,以臨沂、郯城、蒼山等縣為盛,自建國至今,經久不衰,據六十年代統計,僅郯城一縣就有業余劇團百余個。
臨沂地區柳琴劇團?;I建于1953年, 1961年正式建立柳琴隊從京劇團,初創時,僅有十幾人,1956年發展到40多人。80年代,演職員近百人。建團以來,先后整理、編排了《打干棒》、《鬧書房》、《休丁香》、《重圓》、《青石峪》、《臥龍求鳳》、《親兄奶弟》、《沂蒙霜葉紅》等近百出傳統戲和現代戲。在1954年山東省舉辦的戲曲會演中,演出《打干棒》、《鬧書房》,主要演員李春生、宋月英(《打干棒》主演)和張金蘭、邵瑞武(《鬧書房》主演)獲演員獎。在1956年舉辦的山東第二屆戲劇會演中,張金蘭、邵瑞武主演的《休丁香》分別獲表演一、二等獎;尹桂霞、邵瑞武主演的《重圓》獲表演二等獎。1982年,山東省舉辦首屆“戲劇月”活動,該團參加演出的新編歷史劇《臥龍求鳳》分別獲劇本一等獎、樂隊伴奏獎和木偶舞三等獎,主演徐寶琴獲優秀表演獎,徐孝芹和杜素文分獲表演二等獎。在1986年舉辦的山東省第三屆“戲劇月”中,演出現代戲《親兄奶弟》分別獲劇本獎、導演獎、舞美獎、作曲獎、配器獎,主演徐寶琴、劉俊華獲表演獎。同年以大型現代戲《彩石峪》參加“蘇魯豫皖柳琴戲劇節”,獲優秀編劇、導演、表演、音樂、舞美等多項獎勵。1991年,以大型現代戲《沂蒙霜葉紅》參加山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嘉獎。
張金蘭、李春生是柳琴戲的代表性演員。在幾十年的演出實踐中,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。張金蘭嗓音清脆甜潤,唱腔委婉華美,以迭宕起伏的花腔見長,咬字吐詞清晰,字正腔圓且富有獨具一格的韻味。李春生動作瀟灑,做功洗煉,唱腔洪亮優美,武功出眾。張、李二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,有“看戲不見張金蘭,白搭兩毛錢(舊時票價為二角一張)”、“聽戲不見李春生,幾毛錢算白扔”之說。他們曾分別擔任地區柳琴劇團業務團長和副團長,50年代中期即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。從1955~1987年, 張金蘭、 邵瑞武、李春生等演唱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如《絲鸞記》、《父女頂嘴》、《王三姐剜菜》、《王二英思夫》、《三擊掌》、《鴻雁捎書》、《狀元打更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喝面葉》、《打干棒》等,分別被齊魯音像出版社和上海唱片社錄制成磁帶、唱片在全國發行。
大型新編柳琴歷史劇《王祥臥魚》,是根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—王祥臥魚的故事改編,并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—沂蒙特色的柳琴曲創作而成,在舞臺動作、唱腔設計等方面融入了時代元素,全劇分為《牧?!?、《蒙屈》、《追舟》、《陰謀》、《臥冰》、《留母》、《雙榮》等七場,主要人物有王祥、朱氏、香玉、朱三、王覽、蔡先生、王融。其次還有管家、家人、丫環、河神、鯉魚仙女等。
東漢瑯琊少年王祥,秉性至孝。生母不幸早逝,繼母朱氏在其胞弟朱三唆使下,頻施毒計,屢屢加害王祥。先逼王祥輟學牧牛,再將塾師趕走,以圖荒廢學業,使其淪為平庸。嗣后更假托有疾逼王祥于數九寒冬冰天雪地臥冰求魚,幸得河神相助,竟獲雙鯉,全身而還。朱氏行為終被祥父所察,一怒將其休出家門。王祥眼見家道失和,以廣博仁愛胸懷將德報怨,屢請其父留下繼母,保住了一個完美和睦的家庭。
該劇于2007年在第五屆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閉幕式上推出后,引起了強烈反響。在中國柳琴戲藝術周上,榮獲全部13項大獎。2008年晉京參加“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”獲得好評。該劇對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、建設和諧文化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、培育文明風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。
柳琴戲。俗稱“拉魂腔”,因其唱腔曲調優美動聽,足以攝人魂魄。也稱“肘鼓子”或“咒鼓子”,本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而得名。清代乾隆年間起源于臨沂、郯城一帶,流布于魯南、蘇北、皖北、豫東北廣大地區,是山東省較有影響的地方戲曲劇種。柳琴戲的名稱,系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,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柳葉琴故被定名為“柳琴戲”。
柳琴戲聲腔音樂主要來源于曾經在臨沂地區廣泛流傳的“肘鼓子”(周姑子、姑娘腔、姐兒扭)、柳子戲、花鼓和民歌小調。聲腔風格獨特,以豐富多彩的雀腔,別致的拖腔區別于其他劇種。女腔委婉華美, 拖腔作小七度 (65) 跳進,俏麗悠揚,優美動聽。男腔樸實渾厚,拖腔多為同度(55)或二度(65)進行,質樸無華。表演藝術的形成,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、由粗疏到完備的過程,即從開始的自彈自唱“唱門子”,到二人對唱的“對子戲”,再到二人扮演眾多人物的“抹帽子戲”,最后發展為“七忙八不忙,九人看戲房,十人成大班”的戲班。早期藝人多走村串鄉,趕集撂地攤,稱為“跑坡”、“盤凳子”。20世紀30年代,進入徐州、濟南、臨沂、郯城、滕縣等地演出,開始吸收、借鑒京劇及其他地方戲的表演藝術、音樂伴奏,逐漸完善了行當,文武場面。行當名稱比較獨特,分為大生(老生)、老拐(彩旦)、勾腳(丑)、二腳梁子(青衣兼演花旦)、老頭(老旦)、二頭(青衣)、毛腿子(花臉)、奸白臉(白面)等。表演起初比較隨意,后來在京劇影響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,如旦角的“四臺角” 、 “旋風式”、“剪子股”、“金蟬脫殼”、“整鬢”、“提褲”、“提領”、“燕子拔泥”、“單展翅”、“雙展翅”,丑角的“仙鶴走”、“老漢走”、“鴨子扭”、“抽梁換柱”、“老龜扒沙”、“老龜脫殼”、“窟窿拔蛇”、“顛腳步”等。傳統劇目有200多種,有一生一旦一丑的“三小戲”,也有大戲和連臺本戲。內容以歷史故事、生活、愛情故事為主??煞譃?ldquo;清官戲”、“楊家將戲”、“薛家將戲”、“明代戲”、“愛情婚姻戲”、“生活故事戲”、“連臺本戲”等類別。劇本文詞通俗生動,多俚俗語言。此外,還有近200個用“八句子”(娃娃)等曲調演唱的“篇子”,或講說一個道理,或敘述一個故事,幾與曲藝段子相似,如《孟姜女哭長城》、《走娘家》、《懶老婆》 、《勸夫》、《訪友》等。柳琴戲藝人在舊社會地位很低,倍受當權者歧視,官府常以“淫詞小曲,有傷風化”為由加以禁絕。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把各地流散藝人集中起來,先后在臨沂、蒼山、郯城建立起職業劇團,配置了編劇、導演、音樂、舞美等專業人員,從此,柳琴戲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。至1994年,全區有職業劇團3個,長年在農村演出,很受歡迎。業余劇團演出也十分活躍,以臨沂、郯城、蒼山等縣為盛,自建國至今,經久不衰,據六十年代統計,僅郯城一縣就有業余劇團百余個。
臨沂地區柳琴劇團?;I建于1953年, 1961年正式建立柳琴隊從京劇團,初創時,僅有十幾人,1956年發展到40多人。80年代,演職員近百人。建團以來,先后整理、編排了《打干棒》、《鬧書房》、《休丁香》、《重圓》、《青石峪》、《臥龍求鳳》、《親兄奶弟》、《沂蒙霜葉紅》等近百出傳統戲和現代戲。在1954年山東省舉辦的戲曲會演中,演出《打干棒》、《鬧書房》,主要演員李春生、宋月英(《打干棒》主演)和張金蘭、邵瑞武(《鬧書房》主演)獲演員獎。在1956年舉辦的山東第二屆戲劇會演中,張金蘭、邵瑞武主演的《休丁香》分別獲表演一、二等獎;尹桂霞、邵瑞武主演的《重圓》獲表演二等獎。1982年,山東省舉辦首屆“戲劇月”活動,該團參加演出的新編歷史劇《臥龍求鳳》分別獲劇本一等獎、樂隊伴奏獎和木偶舞三等獎,主演徐寶琴獲優秀表演獎,徐孝芹和杜素文分獲表演二等獎。在1986年舉辦的山東省第三屆“戲劇月”中,演出現代戲《親兄奶弟》分別獲劇本獎、導演獎、舞美獎、作曲獎、配器獎,主演徐寶琴、劉俊華獲表演獎。同年以大型現代戲《彩石峪》參加“蘇魯豫皖柳琴戲劇節”,獲優秀編劇、導演、表演、音樂、舞美等多項獎勵。1991年,以大型現代戲《沂蒙霜葉紅》參加山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嘉獎。
張金蘭、李春生是柳琴戲的代表性演員。在幾十年的演出實踐中,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。張金蘭嗓音清脆甜潤,唱腔委婉華美,以迭宕起伏的花腔見長,咬字吐詞清晰,字正腔圓且富有獨具一格的韻味。李春生動作瀟灑,做功洗煉,唱腔洪亮優美,武功出眾。張、李二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,有“看戲不見張金蘭,白搭兩毛錢(舊時票價為二角一張)”、“聽戲不見李春生,幾毛錢算白扔”之說。他們曾分別擔任地區柳琴劇團業務團長和副團長,50年代中期即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。從1955~1987年, 張金蘭、 邵瑞武、李春生等演唱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如《絲鸞記》、《父女頂嘴》、《王三姐剜菜》、《王二英思夫》、《三擊掌》、《鴻雁捎書》、《狀元打更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喝面葉》、《打干棒》等,分別被齊魯音像出版社和上海唱片社錄制成磁帶、唱片在全國發行。
大型新編柳琴歷史劇《王祥臥魚》,是根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—王祥臥魚的故事改編,并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—沂蒙特色的柳琴曲創作而成,在舞臺動作、唱腔設計等方面融入了時代元素,全劇分為《牧?!?、《蒙屈》、《追舟》、《陰謀》、《臥冰》、《留母》、《雙榮》等七場,主要人物有王祥、朱氏、香玉、朱三、王覽、蔡先生、王融。其次還有管家、家人、丫環、河神、鯉魚仙女等。
東漢瑯琊少年王祥,秉性至孝。生母不幸早逝,繼母朱氏在其胞弟朱三唆使下,頻施毒計,屢屢加害王祥。先逼王祥輟學牧牛,再將塾師趕走,以圖荒廢學業,使其淪為平庸。嗣后更假托有疾逼王祥于數九寒冬冰天雪地臥冰求魚,幸得河神相助,竟獲雙鯉,全身而還。朱氏行為終被祥父所察,一怒將其休出家門。王祥眼見家道失和,以廣博仁愛胸懷將德報怨,屢請其父留下繼母,保住了一個完美和睦的家庭。
該劇于2007年在第五屆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閉幕式上推出后,引起了強烈反響。在中國柳琴戲藝術周上,榮獲全部13項大獎。2008年晉京參加“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”獲得好評。該劇對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、建設和諧文化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、培育文明風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。
后臺-系統設置-擴展變量-手機廣告位-內容正文底部 |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x16888.com/ymys/xijuxiaopin/2022-12-16/7060.html